数据分析-KNN_2

通过 sklearn 中自带的手写数字数据集来进行实战。

如何在 sklearn 中使用 KNN


在 Python 的 sklearn 工具包中有 KNN 算法。KNN 既可以做分类器,也可以做回归。


如果是做分类,你需要引用:

1
from sklearn.neighbors import KNeighborsClassifier


如果是做回归,你需要引用:

1
from sklearn.neighbors import KNeighborsRegressor


从名字上你也能看出来 Classifier 对应的是分类,Regressor 对应的是回归。一般来说如果一个算法有 Classifier 类,都能找到相应的 Regressor 类。比如在决策树分类中,你可以使用 DecisionTreeClassifier,也可以使用决策树来做回归 DecisionTreeRegressor。


好了,我们看下如何在 sklearn 中创建 KNN 分类器。这里,我们使用构造函数

1
KNeighborsClassifier(n_neighbors=5, weights=‘uniform’, algorithm=‘auto’, leaf_size=30)


这里有几个比较主要的参数,我分别来讲解下:
1.n_neighbors:即 KNN 中的 K 值,代表的是邻居的数量。K 值如果比较小,会造成过拟合。如果 K 值比较大,无法将未知物体分类出来。一般我们使用默认值 5。


2.weights:是用来确定邻居的权重,有三种方式:

  • weights=uniform,代表所有邻居的权重相同;
  • weights=distance,代表权重是距离的倒数,即与距离成反比;
  • 自定义函数,你可以自定义不同距离所对应的权重。大部分情况下不需要自己定义函数。


3.algorithm:用来规定计算邻居的方法,它有四种方式:

  • algorithm=auto,根据数据的情况自动选择适合的算法,默认情况选择 auto;
  • algorithm=kd_tree,也叫作 KD 树,是多维空间的数据结构,方便对关键数据进行检索,不过 KD 树适用于维度少的情况,一般维数不超过 20,如果维数大于 20 之后,效率反而会下降;
  • algorithm=ball_tree,也叫作球树,它和 KD 树一样都是多维空间的数据结果,不同于 KD 树,球树更适用于维度大的情况;
  • algorithm=brute,也叫作暴力搜索,它和 KD 树不同的地方是在于采用的是线性扫描,而不是通过构造树结构进行快速检索。当训练集大的时候,效率很低。


4.leaf_size:代表构造 KD 树或球树时的叶子数,默认是 30,调整 leaf_size 会影响到树的构造和搜索速度。


创建完 KNN 分类器之后,我们就可以输入训练集对它进行训练,这里我们使用 fit() 函数,传入训练集中的样本特征矩阵和分类标识,会自动得到训练好的 KNN 分类器。然后可以使用 predict() 函数来对结果进行预测,这里传入测试集的特征矩阵,可以得到测试集的预测分类结果。

如何用 KNN 对手写数字进行识别分类


手写数字数据集是个非常有名的用于图像识别的数据集。数字识别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图片与分类结果 0-9 一一对应起来。完整的手写数字数据集 MNIST 里面包括了 60000 个训练样本,以及 10000 个测试样本。如果你学习深度学习的话,MNIST 基本上是你接触的第一个数据集。今天我们用 sklearn 自带的手写数字数据集做 KNN 分类,你可以把这个数据集理解成一个简版的 MNIST 数据集,它只包括了 1797 幅数字图像,每幅图像大小是 8*8 像素。好了,我们先来规划下整个 KNN 分类的流程:


8af94562f6bd3ac42036ec47f5ad2578.jpg


整个训练过程基本上都会包括三个阶段:

  • 数据加载:我们可以直接从 sklearn 中加载自带的手写数字数据集;
  • 准备阶段:在这个阶段中,我们需要对数据集有个初步的了解,比如样本的个数、图像长什么样、识别结果是怎样的。你可以通过可视化的方式来查看图像的呈现。通过数据规范化可以让数据都在同一个数量级的维度。另外,因为训练集是图像,每幅图像是个 8*8 的矩阵,我们不需要对它进行特征选择,将全部的图像数据作为特征值矩阵即可;
  • 分类阶段:通过训练可以得到分类器,然后用测试集进行准确率的计算。

好了,按照上面的步骤,我们一起来实现下这个项目。首先是加载数据和对数据的探索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
# 加载数据
digits = load_digits()
data = digits.data
# 数据探索
print(data.shape)
# 查看第5幅图像
print(digits.images[4])
# 第5幅图像代表的数字含义
print(digits.target[4])
# 将第5幅图像显示出来
plt.gray()
plt.imshow(digits.images[4])
plt.show()


结果:

1
2
3
4
5
6
7
8
9
10
(1797, 64)
[[ 0. 0. 0. 1. 11. 0. 0. 0.]
[ 0. 0. 0. 7. 8. 0. 0. 0.]
[ 0. 0. 1. 13. 6. 2. 2. 0.]
[ 0. 0. 7. 15. 0. 9. 8. 0.]
[ 0. 5. 16. 10. 0. 16. 6. 0.]
[ 0. 4. 15. 16. 13. 16. 1. 0.]
[ 0. 0. 0. 3. 15. 10. 0. 0.]
[ 0. 0. 0. 2. 16. 4. 0. 0.]]
4


对应的手写图像数据:
屏幕快照 2020-03-23 下午11.52.03.png


我们对原始数据集中的第一幅进行数据可视化,可以看到图像是个 88 的像素矩阵,上面这幅图像是一个“4”,从训练集的分类标注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分类标注为“4”。sklearn 自带的手写数字数据集一共包括了 1797 个样本,每幅图像都是 88 像素的矩阵。因为并没有专门的测试集,所以我们需要对数据集做划分,划分成训练集和测试集。因为 KNN 算法和距离定义相关,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,采用 Z-Score 规范化,代码如下:

1
2
3
4
5
6
7

# 分割数据,将25%的数据作为测试集,其余作为训练集(你也可以指定其他比例的数据作为训练集)
train_x, test_x, train_y, test_y = train_test_split(data, digits.target, test_size=0.25, random_state=33)
# 采用Z-Score规范化
ss = preprocessing.StandardScaler()
train_ss_x = ss.fit_transform(train_x)
test_ss_x = ss.transform(test_x)


注:上面代码中,在train的时候用到了:train_ss_x = ss.fit_transform(train_x)
实际上:fit_transform是fit和transform两个函数都执行一次。所以ss是进行了fit拟合的。只有在fit拟合之后,才能进行transform,在进行test的时候,我们已经在train的时候fit过了,所以直接transform即可。
另外,如果我们没有fit,直接进行transform会报错,因为需要先fit拟合,才可以进行transform。


然后我们构造一个 KNN 分类器 knn,把训练集的数据传入构造好的 knn,并通过测试集进行结果预测,与测试集的结果进行对比,得到 KNN 分类器准确率,代码如下:

1
2
3
4
5
6

# 创建KNN分类器
knn = KNeighborsClassifier()
knn.fit(train_ss_x, train_y)
predict_y = knn.predict(test_ss_x)
print("KNN准确率: %.4lf" % accuracy_score(test_y, predict_y))


运行结果:

1
2

KNN准确率: 0.9756


好了,这样我们就构造好了一个 KNN 分类器。之前我们还讲过 SVM、朴素贝叶斯和决策树分类。我们用手写数字数据集一起来训练下这些分类器,然后对比下哪个分类器的效果更好。代码如下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
# 创建SVM分类器
svm = SVC()
svm.fit(train_ss_x, train_y)
predict_y=svm.predict(test_ss_x)
print('SVM准确率: %0.4lf' % accuracy_score(test_y, predict_y))
# 采用Min-Max规范化
mm = preprocessing.MinMaxScaler()
train_mm_x = mm.fit_transform(train_x)
test_mm_x = mm.transform(test_x)
# 创建Naive Bayes分类器
mnb = MultinomialNB()
mnb.fit(train_mm_x, train_y)
predict_y = mnb.predict(test_mm_x)
print("多项式朴素贝叶斯准确率: %.4lf" % accuracy_score(test_y, predict_y))
# 创建CART决策树分类器
dtc = DecisionTreeClassifier()
dtc.fit(train_mm_x, train_y)
predict_y = dtc.predict(test_mm_x)
print("CART决策树准确率: %.4lf" % accuracy_score(test_y, predict_y))


结果:

1
2
3
4

SVM准确率: 0.9867
多项式朴素贝叶斯准确率: 0.8844
CART决策树准确率: 0.8556


这里需要注意的是,我们在做多项式朴素贝叶斯分类的时候,传入的数据不能有负数。因为 Z-Score 会将数值规范化为一个标准的正态分布,即均值为 0,方差为 1,数值会包含负数。因此我们需要采用 Min-Max 规范化,将数据规范化到[0,1]范围内。


你能看出来 KNN 的准确率还是不错的,和 SVM 不相上下。


完整代码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# -*- coding: utf-8 -*-
# 手写数字分类
from sklearn.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
from sklearn import preprocessing
from sklearn.metrics import accuracy_score
from sklearn.datasets import load_digits
from sklearn.neighbors import KNeighborsClassifier
from sklearn.svm import SVC
from sklearn.naive_bayes import MultinomialNB
from sklearn.tree import DecisionTreeClassifier
import matplotlib.pyplot as plt

# 加载数据
digits = load_digits()
data = digits.data
# 数据探索
print(data.shape)
# 查看第一幅图像
print(digits.images[0])
# 第一幅图像代表的数字含义
print(digits.target[0])
# 将第一幅图像显示出来
plt.gray()
plt.imshow(digits.images[0])
plt.show()

# 分割数据,将25%的数据作为测试集,其余作为训练集
train_x, test_x, train_y, test_y = train_test_split(data, digits.target, test_size=0.25, random_state=33)

# 采用Z-Score规范化
ss = preprocessing.StandardScaler()
train_ss_x = ss.fit_transform(train_x)
test_ss_x = ss.transform(test_x)

# 创建KNN分类器
knn = KNeighborsClassifier()
knn.fit(train_ss_x, train_y)
predict_y = knn.predict(test_ss_x)
print("KNN准确率: %.4lf" % accuracy_score(test_y, predict_y))

总结

手写数字分类识别的实战,分别用 KNN、SVM、朴素贝叶斯和决策树做分类器,并统计了四个分类器的准确率。在这个过程中你应该对数据探索、数据可视化、数据规范化、模型训练和结果评估的使用过程有了一定的体会。在数据量不大的情况下,使用 sklearn 还是方便的。如果数据量很大,比如 MNIST 数据集中的 6 万个训练数据和 1 万个测试数据,那么采用深度学习 +GPU 运算的方式会更适合。因为深度学习的特点就是需要大量并行的重复计算,GPU 最擅长的就是做大量的并行计算。


d08f489c3bffaacb6910f32a0fa600e1.png